联系方式
李小勇律师
江苏钟山明镜(宿迁)律师事务所
联系方式:15905245578
邮箱:2300549606@qq.com
地址:江苏省宿迁市洪泽湖西路1号国检大厦二楼203室(宿迁海关西侧)

宿迁律师:浅谈诉的选择性合并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时间:2013-08-08 06:13:18

  浅谈诉的选择性合并

  [ 江晓春 ]

  浅谈诉的选择性合并

  ——从一起农村损害赔偿案件展开

  当一个侵权事实可能符合数个法律规范,从而可能适用不同的法律规范而产生数个法律关系,继而有数个不同的请求权,面对这些竞合的请求权,被侵权人如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依照目前的法律规定,被侵权人只能择一行使;但当单个侵权人的赔偿(履行)能力有限时,被侵权人可否进行选择性合并,即同时向所有的侵权人行使请求权?本文试从一起农村劳务损害赔偿案件出发,以民事诉讼合目的性转向为视角,谈谈在实现民事诉讼目的的前提下,将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还给原告,通过诉的选择性合并来解决请求权竞合问题的构想。

  一、请求权竞合时面临选择的困境

  当人们的权利受到了侵害,就急需要得到弥补。法院和法官既要防止出现当事人诉求无法实现的现象,又要让当事人消弭矛盾,放下包袱,从纠纷的麻烦和负担中解脱,面向未来、重修旧好,构建和谐的行政、经济和社会关系。

  案例 :2010年7月,农民林某因自家林业生产需要,就与单某达成了一份口头协议,约定由单某负责请人砍伐杉木,砍下来的杉木每立方300元,按立方数由林某支付工资。在砍伐过程中,单某邀请了兰某等人一起上山做事,双方约定共同砍伐、利润均分。当月3日,单某、兰某等人乘坐朱某的出租车进山做事,说好了每人支付费用20元。在上山过程中,朱某的出租车与迎面而来的阳某的货车发生碰撞而不慎翻入山沟,导致兰某死亡。后来,交警认定,朱某与阳某在此次事故中应负同等责任。兰某家人在悲痛之余,将单某、林某、朱某、阳某一起告上了法庭,要求赔偿兰某死亡赔偿金等损失共计30.5万元。

  面对兰某家属的起诉,立案庭在审查后,认为本案中至少有三个法律关系:林某是杉木砍伐作业的发包方与受益人,与单某达成了口头协议,与单某等人构成了劳务承揽法律关系;单某邀请兰某等人一起做工,单某与兰某构成了个人合伙法律关系;兰某是在乘坐朱某的出租车时死亡的,朱某与兰某构成了运输合同法律关系;交通事故是因朱某与阳某的驾驶不当引起的,双方负同等责任,阳某又与兰某构成了侵权法律关系。本来,兰某家属只能依据上述法律关系择一向法院提起诉讼,但兰某家属因没有这方面的法律意识,在他们朴素的小农意识里,多一个被告承担,自己的损害将更能得到补偿,又因经济条件差请不起律师,就同时向这几个被告提出了请求赔偿。

  对立案与否,立案庭法官没有找到相关的法律,但根据最高法院相关的司法解释 认为,因为上述法律关系不同,原告可以选择两者之中有利于自己的一种诉因提起诉讼,但当事人不得就同一法律事实或法律行为,以不同的诉因分别或同时提起诉讼。因此,上述不同的法律关系不能在同一个案件中合并审理,原告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法律关系主张权利,在法院判决之后,不论其是否获得赔偿,都不能再对其他的义务人提起赔偿请求。

  在立案庭法官进行了法律释明之后,兰某家属选择了他们认为的雇主单某进行了起诉,要求单某作为雇主单独承担赔偿责任,而保留向发包方林某、出租车司机朱某和货车司机阳某索赔的权利。

  案件移交给民事庭进行了审理,通过到实地进行了调查、发现:发包方林某因为家里没有劳动力不足只好将自家的杉木砍伐承包出去,虽然经济上不宽裕,但在兰某出事后,主动赔偿了1万元。单某出面签订了杉木砍伐口头协议,然后与兰某一起去做事,整个砍伐过程都是由兰某指挥、施工。单某并非完全意义上的雇主,从中并没有多受益。单某和兰某多次合作从事砍伐作业,相处关系较好。而朱某与阳某均是当地的农民,所驾驶的出租车与货车都是“黑车”,即没有参加年检、没有投保,每年的收入也仅仅能够维持生活。

  一审法院认为,单某与兰某是合伙关系,兰某是在从事合伙事务中不幸遭遇车祸死亡的,因此,单某作为合伙人应当对兰某的死亡承担一定的补偿责任,故判决由单某承担35%的补偿责任。兰某家属不服,提出上诉。二审法院审理后认为,兰某家属未明确表示放弃发包方林某、出租车司机朱某和货车司机阳某承担赔偿的权利,故漏列了当事人,于是裁定发回重审。对于雇员受到第三方伤害的赔偿问题,《侵权责任法》没有作出明确规定,虽然《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11条做出了规定,但对于受害人如何行使请求权,司法实践中有不同的理解。通常的做法是,受害人可以选择雇主承担责任,也可以要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但因为雇主的责任和第三人侵权行为在法律关系和性质上的不同,受害人享有两个的权利不同,雇主和第三人的过错归责原则也不相同,因此受害人应当分别请求,而不能同时请求。

  依据上述法律规定,一审法院法官的做法并没有错,但兰某死亡后,其家属在经济、精神上都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如果在经济上还得不到相应的补偿,情绪更加激动,本来自己起诉的是三个被告,是一审法院立案法官要求自己只能告一个被告的,于是对法院的抗拒心理更加严重。一方面没有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另一方面,兰某家属也必将与几位被告之间产生持续不断的纠纷。

  依法立案和审理的结果,却是遭到了当事人的不满意,遭到了上级法院的发回重审。那么在重审阶段,能够允许兰某同时起诉林某、单某、朱某和阳某吗?如果同时起诉且受理的话,又如何来划分他们之间的法律责任?兰某家属受到的损害,应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得到最好的弥补呢?

  二、法律的规定与当事人的诉求中间有一堵墙

  请求权竞合,却不得不进行选择,法官在当事人的迫切诉求与法律规定的矛盾之间陷入了一种左右为难的困境。请求权竞合,是指一个自然事实或生活事实,符合多个法律构成要件,从而产生多个请求权,而这些请求权的目的只有一个。 尤其是当前一些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又因为经济原因聘请不了专业律师,也不可能要求每个农民都成为法律专家。请求权竞合,农民却不懂得怎么选择,更由于单一的选择可能会无法获得全部赔偿而不愿意选择。

  在农村劳务损害赔偿案件的审理过程中,经常可以遇到像上述案例这样的情况,即被侵权人受到了伤害,侵权人之间可能分别存在着雇主责任(替代责任)与直接侵权责任,也可能存在着补偿责任与间接侵权责任 ,这些法律责任的法律性质不同,依法不能叠加而只能取其一;这些行为也并不构成共同侵权行为或共同危险行为,因而不能承担承担连带责任。但是,如果侵权人既不能单独承担赔偿责任,又不能承担连带责任,那如何来划分赔偿责任?虽说农民在某种程度上为了生活和生产需要也需要聘请或选任工人,但却不同于正规的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其经济基础薄弱,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低,一旦出了事故,不但生活和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还要承担难以承受的赔偿责任。另外,农民也不具备鉴别所聘请或选任的人是否具备相关从业资质的能力,对工人的聘请或选任上存在随意性,且雇请的多数是熟人、邻居或亲友,更谈不上为所雇用的人购买工伤保险等。在山区,由于山高路远,特别是一些偏辟的地方,交通管理工作也没办法完全到位,一些农民自购了车辆从事客运或货运,这些车多数是已经报废或即将报废的二手车,没法进行年检、投保,所获得的收入却仅仅够维持生活。

  如果被侵权人只能向某单一侵权人单独提起赔偿损失诉讼,将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赔偿;也不能因为赔偿而造成某个被告倾家荡产,而且这些农民都是世代相邻,“低头不见抬头见”,更不能因此而结下冤仇。受害人总是希望法院能对案件给一个明确的说法,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诉讼请求,然而,法律不可能为所有案件提供明确的答案,而常常提供多种可能性。况且,有些案件的裁判还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被侵权人所受的损害和农民承受能力的薄弱之间的矛盾,严格依法判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冲突,超越法律突破法律的框架与法律的稳定性之间的平衡,通常让法官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学理上,我国传统的诉讼标的理论认为,诉讼标的的识别标准是原告在实体法上享有多少个请求权,有几个请求权,就有几个诉讼标的,而不考虑请求权竞合的情况。这样的话,每个案件中只能有一个诉讼标的,因此对不同的请求权不能合并审理。其缺陷主要是:“增加当事人讼累,增加法院的案件,减损民事诉讼之功能,使得一个案件可能有几个判决并存。” 而新诉讼标的的识别标准认为,应当把诉的声明和案件事实作为识别标准,如果诉的事实理由和诉的声明只有一个,不管在实体法上享有多少个请求权,诉讼标的也只有一个。就给付之诉而言,基于不同的法律事实和实体法上不同的请求权,主张同一给付目的,应属于同一诉讼标的。 这样,如果在一个案件中,不论请求权的多少,只要是同一个给付目的,就可以围绕不同的请求权合并审理。

  在立法中,《合同法》第122条对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竞合时,做出了规定,当事人只能择一行使。这一模式被学者称为“选择消灭”模式,即不论当事人选择哪种救济方式,另外一条救济的途径将大门紧掩。 尽管相关法律没有明确地规定,对类似请求权竞合时可以类推使用,但实际操作和学术界都普遍认同了这一规定。然而,《合同法》的这一规定,却并不是尽善尽美的。

  首先,根据这一规定,受损害方只能在基于违约的请求权和基于侵权的请求权之中择其一行使,不能同时主张,也不能先后主张,更不能分别主张。这是建立在原告具有非常丰富的法律知识、所主张的对象履行能力非常强大的基础上,原告只要通过一次选择和一次诉讼之后,其请求权就可以得到充分的满足,当然就无须再主张其他的请求权。

  其次,《合同法》毕竟只是一部部门法,对发生范围及其广泛的请求权竞合难以进行恰当的规范和处理。 从实体法上强行作出择一性选择固然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但这种方法却是以牺牲当事人权利保护为代价的,同时也与诉讼中的诸多审判的基本原则相悖。

  再次,这一规定也违反了“你给我事实,我给你法律”的法官知法原则。我国是成文法国家,法官并不受制于当事人的法律观点,当事人尤其是农民不可能是法律专家,提起诉讼的都是生活事实,而非经过法律评价的要件事实,法官必须就这些生活事实审查所有可能适用的法律规范,识别可以适用的法律构成要件,最后得出对应的法律效果。

  法律的规定与当事人的诉求中间好比有一堵墙,它决定着哪扇门开与否,只是位置不同而已。“法律的目的是调停,经常是减弱冲突,即使有加重冲突的话也很少。大多数制定法都代表了妥协,而且多数法律冲突都是在法庭外和解的,法官在他们的判决时努力减少而不是增加社会压力。” 为了实现法律的目的,法官不得不在法律与现实的冲突之间寻找一种妥协。

  三、以选择性合并作为请求权竞合的解决方法

  民事诉讼各项具体制度的构造与运作,都要在民事诉讼目的的统领下展开。请求权竞合问题的解决也不例外。现代民事诉讼中充满了各种诉讼价值观的冲突,在各种冲突的价值观念中找到平衡点,兼顾当事人实体利益和程序利益,赋予当事人充分的程序选择权,从而实现民事诉讼的目的。 由过去的单纯维护社会秩序向追求当事人实体利益和程序利益两种价值进行转向,既反映了我国在观念上从义务型社会向权利型社会的转变,反映了从一味强调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漠视公民个人利益到逐步承认与尊重公民个人利益的转变,反映了从重实体轻程序向不仅重视当事人实体利益,同时也重视当事人程序利益的立法与司法观念的转变。

  在民事诉讼目的转向的大前提下,“定纷止争、案结事了”成了民事审判最高的追求目标。当事人提起诉讼的目的就在于保护权利,恢复秩序,解决纷争。然而,立法总是滞后,更让法官在当事人的诉求和法律规定的冲突之间左右为难,在冲突中寻找一种恰当的方式,既能够最大限度地化解民事纠纷,又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诉讼效率;做到既不违反法律的规定,又满足当事人的诉求,是摆在人民法院面前的一道永恒的课题。尽管通过完善立法,加强司法,但民事审判的决断却永远充满了矛盾性。 这是因为,立法具有妥协性、语言表达具有局限性、社会发展具有动态性,诸如此类的原因使一些法律规范晦暗不明、模棱两可、词不达意或者留下许多空白。 而现实生活与法律规定或立法的初衷总是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民事审判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来进行,在裁判中,既要保持稳健又要发挥能动性,既要维护稳定性又要坚持与时俱进,这种矛盾将伴随着司法的进程。出于法律存在漏洞或法律的原则性、滞后性,法官又必须对案件做出裁判,因此,不得不启动利益衡量。

  对请求权竞合择一行使的初衷本来是为了防止被侵权人得到双重的赔偿,程序上的合法却貌似违反了实体正义,或因一个人因其一个行为而负担双重或多重责任也违反了实体正义,又或因财产损害赔偿制度旨在于弥补损害,而非让被侵权人双重获利。但其实践的结果,却是可能导致被侵权人得不到赔偿。如上述案例中,原告——兰某家属缺乏法律知识,也请不起专业律师做指导,更为主要的是,被告——林某、单某、朱某和阳某均是农民,无论哪一个做为被告单独承担赔偿都无能为力;如果只允许兰某家属起诉其中任何一个被告,都将无法实现其全部的请求权。损害的结果无法消灭,纠纷就会始终存在。

  对于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而言,法律并没有给出现成的答案,需要法官在化解纠纷、解决矛盾的大前提下,进行价值权衡,找到问题的答案,在不同的答案之间进行取舍和选择。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民事审判“案结事了”的目标,尽最大努力地保护被侵权人的权利,应当引入诉的选择性合并制度 ,即把被侵权方的多个请求权统一到一个诉讼请求中,围绕诉讼请求展开审理,根据各个侵权人的过错大小、履行能力适当进行区分责任,共同进行赔偿,是否相互承担连带责任,也视情进行划分,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被侵权人的合理诉求。

  1、从诉的选择上,扩大被侵权人的选择权,请求权竞合时,由于数个侵权人均独立地对债权人负履行全部债务的义务,被侵权人对数侵权人均有实体上的诉权,应当允许当事人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请求权进行主张,也可以就所有请求权同时主张,还可以就不同的请求权先后主张。只要起诉符合《民事诉讼法》第108条之规定,就应当受理。即使某侵权人不应承担实体责任,法院在审理后可判决该其不承担责任,而不应在案件未经审理就令撤回或直接驳回对部分侵权人的诉讼。

  2、从诉的合并上,如都属于侵权损害,虽然法律关系不同,但诉讼请求是同一的,依《民事诉讼法》第53条的规定,如被告不持异议,则以普通的共同诉讼处理;但如属于违约或侵权损害的,虽然诉讼标的为不同种类,但只要受诉法院有管辖权,也可以进行合并审理。不必像法学分类那么精确和细致,更没必要基于诉讼请求或法律关系的不同而禁止诉的合并。

  3、从诉的判决上,按目前法律的规定,雇主对第三人造成的损害都享有追偿权,而事实上,真正雇主承担赔偿责任后,能够向第三人追偿实现其权利的是微乎其微。因此,在判决时,如果可能的话,还不如视侵权中的实际情况,对雇主和第三人的赔偿责任进行适当的划分,即使要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不真正连带责任 )的话,也可以一次进行判决。对于受害者一方来说,不论是哪一方承担,只要能够得到赔偿,在心里上都是一种慰藉。这样的话,既可以提高赔偿能力,又避免再次诉讼。

  这种构想的益处,一是分担了责任,赔偿能力增强,使被侵权人的损失有可能降到了最小;二是避免了被侵权人再次起诉,获得双重或多重赔偿的可能,也减轻了讼累;三是由于农民有着“不要赢,只要平”的心理,大家都承担一点,这样反而有效地解决了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纠纷。但也带来了弊端,一是存在法律责任划分不当,有法不依的嫌疑;二是可能损害了某些债务人的权利,如在雇主无法实现向第三人进行追偿的追偿权时,雇主的权利也得不到保障。

  如在上述案件中:

  围绕着兰某死亡后的损害结果,允许兰某家属同时向四被告行使请求权。由法官对各方当事人的法律责任进行阐述,对各方当事人承担赔偿责任的心理预期进行分析,虽然四被告之间并无共同的故意或过失侵权,但各人都要承担全部或部分的赔偿责任,如果各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既减轻了一次赔偿的压力,也避免了今后的讼累,从心里上还是能够接受的;而兰某家属除去自身承担的一小部分外,能够获得绝大部分的赔偿,避免了“法律白条”的窘迫,又省去再次诉讼和申请执行的麻烦,尽最大限度地弥补其损失和实现其诉求,从经济上和心理上都可以得到满足。

  也许这并不完全符合法律的规定和立法的意图,也不是解决请求权竞合的最佳办法,甚至还突破了法律框架,却显现一种能动性和探索精神,圆满地解决了各方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在以化解矛盾纠纷为目标的基层法院来说,倒不失为一种促进和谐的途径。

  结语

  请求权竞合问题是个永远无法消除的法律现象。 既然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法律专家,倒不如在立法设计上,让被侵权人将事实交给法官,让法官来适用法律进行判决。程序法上的强制选择,固然可能避免重复的起诉,但却将牺牲被侵权人的实体权利。民事价值的多元化,民事诉讼的途径也应当多元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民事诉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孔祥俊:《司法理论与裁判方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7月版。

  2 本案例引自某法院民初字第101号案件,案情经过整理。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全国沿海地区涉外涉港澳经济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法(经)发〈1989〉12号]中对诉因并存时规定:一个法律事实或法律行为有时可以同时产生两个法律关系,原告可以选择两者之中有利于自己的一种诉因提起诉讼,有管辖权的受诉法院不应以存在其他诉因为由拒绝受理。但当事人不得就同一法律事实或法律行为,分别以不同的诉因提起两个诉讼。

  4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著:《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2004年版,第180页。

  5 王泽鉴:《契约责任与侵权责任之竞合》,载于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1),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71页。

  6 王泽鉴:《雇佣人无过失侵权责任的建立》,载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一册,1981年版,第14页。

  7 杨建华:《民事诉讼论文集》(下),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权,第421页。

  8 田平安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第157页。

  9 段文波:《请求权竞合论:以诉之选择性合并为归宿》,载《现代法学》,2010年05期。

  10 邹海林著“不当得利请求权与其他请求权的竞合”,载《法商研究》,2000年第一期。

  11 段文波:《请求权竞合论:以诉之选择性合并为归宿》,载《现代法学》,2010年05期

  12 [美]波斯纳:《法律与文学》,李国庆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02年版,第28-29页。

  13 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页。

  14 孔祥俊:《司法理论与裁判方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53页。

  15 孔祥俊:《司法理论与裁判方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84页。

  16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立法的利益衡量》,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4期,第176页。

  17 许可:《请求权竞合现象的实务应对》,载《人民法院报》2011年1月5日理论版。

  18 这种责任类似于不真正连带责任:是指多数债务人就基于不同发生原因而偶然产生的同一内容的给付,各负全部履行之义务,并因债务人之一的履行而使全体债务人的债务均归于消灭的债务。摘自王利明:《中国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

  19 段文波:《请求权竞合论:以诉之选择性合并为归宿》,载《现代法学》,2010年05期。

  (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人民法院

关闭

李小勇律师

在线咨询

15905245578

苏公网安备 32130202080068号